close

[吳式太極拳]我所知道的站樁

  太極拳弘揚者楊露蟬身懷絕技,在鴉片戰爭(1840年)之後來到京城,才使太極拳遐邇於世,振發興旺起來。當初楊露蟬在教王公貴族之前,曾在神機營教拳傳藝,其中有三位滿族人萬春、淩山、全佑學習最佳。後奉楊之命拜在其次子楊鈺(班侯)門下。可惜萬春、淩山無後傳之人。由全佑開創太極拳師徒傳遞之例。 

   第一代鼻祖(18801902  全佑(18341902)滿族正白旗人,生於順天府大興縣。老姓吳福氏,號保亭。當年他在京師神機營當差時從學於"太極神拳揚無敵"楊露蟬。他學拳篤實,事師最孝,有時勝於親子。露蟬感其誠,傾囊相教,故得其臻。再拜班侯為師,得其傳授。所以全佑能兼得楊氏父子之所長名噪京城。

   第二代:吳鑒泉(1870--1942年),河北省大興縣人,滿族,自幼從其父吳全佑學太極拳。其父逝世後,與師兄王茂齋、師弟郭松亭三人同心合力,刻苦切磋,研究技藝、理法、突飛猛進,昇華至善,臻其深奧,登峰造巔。


我所學的吳式太極拳是 

所習的拳式淵源:全佑王茂齋李文傑戰升堂王維鵬、梁中成等。

   吳式太極拳以柔化著稱,動作輕鬆自然,連續不斷,拳式小巧靈活。拳架由開展而緊湊,緊湊中不顯拘謹。推手動作嚴密、細膩,守靜而不妄動,亦以柔化見長。 

 

那時候老師說的幾句話,最讓我印象深刻。

那便是站樁才能長功力,打拳一定要站樁。

以前我對太極拳發勁之類的東西,
可以說是不太相信,
真的遇見了才可以說是神奇。

吳式太極拳裡面,講求的是

命門和丹田向外鼓蕩,用馬步向下殺。這樣練腳底下很有根,但是身體很容易變得很僵硬,
也很容易使自己的腰受傷,但這也是一種捷徑。這種捷徑必須是身上有一定的功力才可以試
用的。

在站樁時想像,雙手往前抬相抱一個圓球。
呼吸自然,在呼吸之時,若是呼則想像自己的身體往外膨脹,吸的話就無限的縮小。
而且要虛靈頂勁    含胸拔背    鬆腰   分虛實   沉肩墜肘
用意不用力    上下相隨    內外相合  相連不斷   動中求靜

慢慢的自己調整到放鬆。

老師說,要站到大概四十分鐘,會敢到自然的抖動,太極拳的站樁,外表不動週身卻如氣球般,猛動。
這個我在王鄉齋的徒弟曾廣驊先生的站樁功中看過,屬於,自發功。


之後的打拳,也必須配合站樁的要領,開合分明。
並且以意為先,先以正架子,熟悉了之後配合開合。
所打的便是王茂齋所傳下的八十八式傳統老架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eicheng 的頭像
    peicheng

    FLASHC

    peich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