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修過王全煜老師的生理氣功,
上學期他是教八卦掌。
這期的在西螺大橋的教學程世寶老師也把他的八卦掌都一系列的教學。
都屬於程派(眼鏡程)一系的八卦掌。
龍形八卦遊身掌為董海川所創,
當然他在各地有不同的名稱,在江皖一代稱八盤掌,北方有龍形八卦,遊身八卦,遊身八卦連環掌...之稱,
先寫下來不然遲遲無法動筆因為太多感動了。
第一次這麼近距離仔細在接觸布雞拳,居然是在這麼偶合的機會。
阿爸打電話說要我去家同庄的小朋友電腦,我就想說有什麼好教的電腦。
結果媽載我去是說那個小朋友對打拳很有興趣,就請我先打看看。
我再看看他打的拳路,這幾年國小慢慢教起七崁武術,
交 手 法
佔右進左,佔左進右。發步時足根先著地,足尖以十趾抓地,步要穩當,身要莊重。捶要沉實而有骨力,去是撒手,著人成拳。用拳要錈緊,用把把有氣,上下氣要均停,出入以心為主宰,眼手足隨之去,不貪不歉,不即不離,肘落肘離,手落手窩。右足當先,膊尖向前,此是換步。拳從心發,以身力摧手,手以心把,心以手把,進人進步,一步一搥,一支動,百支俱隨。發中有絕,一握渾身皆握,一伸渾身皆伸,伸要伸得進,握要握得根,如錈炮卷得緊,繃得有力。不拘提打,按打,烘打,旋打,斬打,衝打,錛打,肘打,膊打胯掌打,頭打,進步打,退步打,順步打,橫步打,以及前後左右上下百般打法,皆要一起相隨。出手先佔正門,此之謂巧,骨節要對,不對則無力,手把要靈,不靈則生變。發手要快,不快則遲誤,舉手要活,不活則不快。打手要跟,不跟則不濟。存心要毒,不毒則不准。腳手要活,不活則擔險。存心要精,不精則受愚。發作要鷹捉勇猛,外靜膽大,機要熟運,切勿畏懼遲疑,心小膽大,面善心惡。靜似書生,動如雷發。人之來勢,亦當審察。腳踢頭撞,拳打膊作,窄身進步,仗身起發,斜行換步,攔打倒身,抬腿伸發,腳指東顧,須防西殺,上虛下必實者,詭計指不勝屈。靈機自揣摩,手急打手慢,俗言不可輕,的確有識見。起望落,落望起,起落覆相隨,身手齊到是為真。翦子股,望眉斬,加上反背,如虎搜山。起手如閃電,打下如迅雷,雨行風,鷹捉燕,鷂鑽林,獅搏兔。起手時三心相對,不動如書生,動之如龍虎。遠不發手打,雙手護心旁,右來右迎,左來左迎,此為捷取。遠了便上手,近了便加肘,遠了便腳踢,近了便加膝,遠近宜知,拳打足踢,頭至把勢,審人能叫一思進,有意莫帶形,帶形必不贏。捷取人法,審顧地形,拳打上風,手要急,足要輕,把勢走動如貓行。心要正,目聚精,手足齊到定要贏。若是手到步不到,打人不得妙,手到步也到,打人如把草,上打咽喉下打陰,左右兩脅在中心,前打一丈不為遠,近者只在一寸間,身動時如崩牆倒,腳落時如樹載根。手起如炮直衝,身要如活蛇,擊首則尾應,擊尾則首應,擊中節則首尾皆相應。打前要顧後,知進須知退,心動快似馬,臂動速如風,操演時面前如有人。交手時有人如無人。起前手,後手緊摧,起前腳,後腳緊跟,面前有手不見手,胸前有肘不見肘,如見空不打,見空不上,拳不打空起,亦不打空落,手起足要落,足落手要起,心要佔先,意要勝人,身要攻人,步要過人,前腿似跏後腿似忝,首要仰起,胸要現起,腰要長起,丹田要運氣。自頂至足,要一氣相貫。膽戰心寒,必不能取勝,未能察言觀色者,必不能防人,必不能先動。先動為師,後動為弟,能叫一思進,莫教一思退。三節要停,三尖要照,四梢要齊,明了三心多一力,明了三節多一方,明了四梢多一精,明了五行多一氣,明了三節,不貧不歉,起落進退多變,三回九轉是一勢,總要一心為主宰。統乎五行,運乎二氣,時時操演,勿誤朝夕,盤打時而勉強,工用久而自然。誠哉是言,豈虛語哉!
---
手法步法身法齊到,出手中門,三尖對照。
身要攻人,步要過人。
西螺七崁記錄片,看完有總說不出的感覺。感覺七崁文化就要消逝,這輩的人不投入,以後應該就消失了。
撇開武術技術的問題,因為這部片子是沒有討論到武術的核心問題的。
但是,卻也是凸顯一種問題,片中出現的人物,不是小孩子,就是老年人。
其實七崁武術被輕忽這麼多年了,一直都以陣頭的形式蔓延著。
不重視還好,一開始一些老師傅突然被重視,可能因為已經疏於練習,沒有做足舒展運動。
每個人都用力催下去,導致幾年內幾個老師傅都...。
(老師傅可以演示用法,但是套頭這種表演還是由年輕人來展示。)
裡面一直有出現吳厝的獅陣,
我記得我國中的時候看過了陳明崙的報導後,有問過爸爸說附近有人在交武術嗎?
我覺得這樣武術發展的脈絡跟七崁武術的發展有很大的相似之處,
以前的拳術就是一種生活的方式,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
拳術就是我們生活精煉而成的智慧,同時也就是我們的生活。
很多人使用近代的門派觀念來框住,整個武術發展,
看來很大的出入,
一個武術的起源,不可能由何人何人而起,
那麼那個人絕對是個天才。
開春趴趴走-春遊到雲林 西螺健身練武術
[吳式太極拳]我所知道的站樁
太極拳弘揚者楊露蟬身懷絕技,在鴉片戰爭(1840年)之後來到京城,才使太極拳遐邇於世,振發興旺起來。當初楊露蟬在教王公貴族之前,曾在神機營教拳傳藝,其中有三位滿族人萬春、淩山、全佑學習最佳。後奉楊之命拜在其次子楊鈺(班侯)門下。可惜萬春、淩山無後傳之人。由全佑開創太極拳師徒傳遞之例。
第一代鼻祖(1880-1902) 全佑(1834-1902)滿族正白旗人,生於順天府大興縣。老姓吳福氏,號保亭。當年他在京師神機營當差時從學於"太極神拳揚無敵"楊露蟬。他學拳篤實,事師最孝,有時勝於親子。露蟬感其誠,傾囊相教,故得其臻。再拜班侯為師,得其傳授。所以全佑能兼得楊氏父子之所長名噪京城。
第二代:吳鑒泉(1870--1942年),河北省大興縣人,滿族,自幼從其父吳全佑學太極拳。其父逝世後,與師兄王茂齋、師弟郭松亭三人同心合力,刻苦切磋,研究技藝、理法、突飛猛進,昇華至善,臻其深奧,登峰造巔。
所習的拳式淵源:全佑→王茂齋→李文傑→戰升堂→王維鵬、梁中成等。
吳式太極拳以柔化著稱,動作輕鬆自然,連續不斷,拳式小巧靈活。拳架由開展而緊湊,緊湊中不顯拘謹。推手動作嚴密、細膩,守靜而不妄動,亦以柔化見長。
這週是今年第二天,
老師設定了一個目標,
我覺得這個是資訊傳播與傳統文化產業的結合。
我們如何的把我們的群眾基礎給擴大,
藉由六度分離的理念,
我們可以擴大更得的族群。
我們以文化方面下手,掌握核心的know how 。
區別已往的business model。
終於,
這週把六蹀頭給學完了lol
以後拿了雙兵器就可以耍耍了。
現在出拳,出到最後可能是立拳出去,
可是最後再轉成平成可以明顯感覺一股更大的力量。
對打的時機掌握,如果兩方面僵持不下,一個十字換手就可以進去打了。
在三連手的練習,如果在被對方使用尚未敗勢,就馬上摔倒。
對打的時間掌握,得機 得勢 發勁。
這幾個禮拜回來打拳,
我把一些心理與生理狀況記錄一下。
以後可以有個參照。
因為"拆肩",我覺得我的手臂與肩膀關節交接處,還有背後感覺有點酸,
睡起的時候想攤著,有點像之前在北京做完功操隔天睡起的感覺。
好像睡很久才會飽,睡到不想起來。
這不知道是不是體內的修補作用。
今天,在東海面試完,四點多才騎到到達西螺。
幸好趕得上練拳。
最近打起來胯有比較鬆,
突然想起在楊太極協會做的功操,
真的是讓基本功大增的方法。
星期六教了對打的一些方式,
要去感覺對方的力。
至於台灣的武術,發源地就在雲林西螺,清朝年間,當時的西螺人為了抵抗盜匪,群起學武,在濁水溪和虎尾溪一帶,有所謂西螺七崁,七崁裡的族人,個個武功高強,其中阿善師赤手空拳,帶領七崁地區的民眾,擊退土匪,現在武術傳到了第七代,他的五爪金鷹拳更能不費一刀一劍輕鬆打敗對手。
連續劇中飛簷走壁武功高強的就是阿善師,沒有任何兵器卻能把敵人打得落花流水,節節敗退。元彪飾演的阿善師讓人印象深刻,事實上阿善師帶領村民擊退土匪的故事,西螺人都如數家珍,現在已經傳到了第七代,還有傳了一百多年的五爪金鷹拳,金鷹拳拳勁剛猛,把把不離鷹爪,手腳並用,無人能擋。說話的是阿善師第七代弟子程世寶,不過這種硬底子功夫,學的人越來越少,只有老雲林人手癢時會來兩下,怕武藝會失傳老人家現在都要孫子學,繼續傳承,國小學童練武強身,棍棒對打武術切磋,同樣叫好。台灣正宗功夫西螺七崁不只靠電視劇出名,雲林人靠武功對付土匪,練的不是三腳貓功夫,赤手空拳奠定了台灣的武術。
http://news.cts.com.tw/cts/society/200912/200912010353061.html
這個禮拜剛好回到西螺
又聽聞有上課的消息
就過去了,但是是下禮拜才上課
星期六老師說了星期一可以過去練習
我星期一後來又到了虎科大練
今天複習了之前的內容
老師又提到師祖們一些事蹟,
武術只要一門精 養生只要有做就行了。
目前楊派的太極拳
跟一些八卦掌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