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一個非常棒的議題,
我覺得武術除了以前搏擊要素以外,
在精神與身體層面上來說幫助也很大。
美國人會說martial arts for health and self-defend,
東方人會說能強筋健骨,延年益壽。
不外乎有兩個要件,
第1,精神集中。
第2,身體放鬆。
公告版位
目前分類:台灣武術 (194)
- Aug 26 Fri 2011 21:55
[武術]為什麼要練武術
- Aug 26 Fri 2011 01:30
[台灣武術]金鷹拳 與 太祖拳 中的 攤手沖拳
[台灣武術]金鷹拳 與 太祖拳 中的 攤手沖拳
- Aug 25 Thu 2011 14:09
[武術]合氣道 道主 The Founder of Aikido.
The Founder of Aikido. - YouTub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5aqI7Evy_V8&feature=feedu
看的出來藤平光一,所說氣的延伸,跟不折的手的意思。
植之盛平 宗主對走化的掌握,給了一個驚人的展演。
若說,合氣道有了中國武術的八卦掌跟太極的特色,
我想影片裡能一窺一二。
- Aug 24 Wed 2011 23:52
[武術] 雲林 社區大學 平原分校 功夫七崁-養生與自衛
是 100 2 西螺教學中心 13 功夫七崁-養生與自衛 28 0 40 20
100年山線社大(斗六、斗南)報名日期:7月9日-8月12日(六、日不受理報名)
100年平原、海線社大報名日期:7月24日-8月24日,除7/24(日)受理報名之外,往後例假日皆不受理報名。
100學年度第一學期社大暨空中大學合作開設課程開始報名了!
附件下載:http://class.ylc.edu.tw/~boe21/cuyann/
報名日期:8月1日至9月2日止。
- Jul 30 Sat 2011 22:04
[武術]關於綜合套路
今天同庄的小弟又來,家裡練習。
問他練的怎樣了,他跟隔壁的堂弟,一起打了學校教的。
其實,我覺得,教小孩子打七崁綜合套路是好事情。
這是一種傳承的動作,
可是,有個小孩子,還是國小的示範。
問他了,一些動作的細節,卻是一無所知。
好的東西需要傳承,
但是,如果傳承的東西,卻是如此支離破碎,那卻有傳承的必要?!
- Jul 01 Fri 2011 18:01
[武術]左右攻擊勢
前一陣子閱讀了,
形意拳入門 松田隆智 1990 20110630 23:59 20110629 15:42 圖書館
中國北派拳法入門 松田隆智 1990 20110630 23:59 20110629 15:42 圖書館
螳螂四路奔打拳法 高道生 1995 20110630 23:59 20110630 12:50 圖書館
螳螂小虎燕拳 高道生 1995 20110630 23:59 20110630 12:51 圖書館
秘門螳螂拳入門 松田隆智 1990 20110630 23:59 20110629 15:42 圖書館
順便做一下統計,
先說明一下左右格鬥式(警戒式 預備式)
左格鬥式為左腳在前,右格鬥式為右腳在前。
- Jun 21 Tue 2011 00:46
[武術] 百年太極拳修練 董增辰 楊式太極 董英傑 孫子
百年太極拳修練
http://www.ck.tp.edu.tw/~cktjc/issue/issue2.htm
以下一篇文字本是放在Neijia mailing list,是在夏威夷教授楊氏太極拳的董增辰先生跟弟子述說早年學拳經歷的談話紀錄,由徒弟Rachel Porter整理成文字,Chip Ellis post上Neijia的,原文題為Pushed To The Limit:
One Hundred Years of Traditional Taiji Training,我看過後覺
得這是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雖然裡面有些見解未必人人同意,但前輩拳家的經歷總有值得我們借鑑的地方,所以我徵得Chip Ellis的同意,把它翻譯成中文跟大家分享,不過畢竟我學問有限,很多地方都翻得不好,裡面一些人名又不能確定,只能根據羅馬拼音直譯。如果有錯誤的地方,請大家指正,如想看英文原文,我也可能post上這裡,或email給你們。
- Jun 17 Fri 2011 17:57
吳陳比武 及其 歷史意義
1954年1月17日,旅居香港的太极拳家吴公仪在澳门迎战白鹤拳家陈克夫。此事轰动一时,影响至今,有很大的社会影响。但是因为历史的原因,国内讨论的不多。本文旨在抛砖引玉。探讨它对太极拳发展的意义。
上个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成立伊始,香港和澳门还在英国和葡萄牙手中。当时两地居民对刚从内地移居的同胞有一定的看法。从武术发展的角度看,原先港澳地区及东南亚比较流行南拳,对从北方南迁的太极拳,既有好奇之心,也有不服之意,同时也不排除争夺地盘的理念。1953年秋,有记者就太极拳的各种问题采访香港鉴泉拳社。时任社长的吴公仪在回答问题时,针对人们对太极拳能以弱胜强等提法表示怀疑的态度,表示:“本人深知太极拳之妙用,本社不论何时何地,都可与中西拳师研究。”谈话一经中声晚报登出,立即如巨石击水,反响甚大。其中尤以时任澳门健身院院长的白鹤拳家陈克夫反应最烈,先是隔江与吴公仪“口角”,继而提出要与吴“研究”。
比武消息经港澳新闻媒体传出,震动两地武林及民众。各界人士反响各异,其中陈公哲和刘伯群等为“反对派”。陈公哲系原上海精武会创办人之一,并在1909年春组织过北聘霍元甲赴沪,以对阵口出狂言侮辱华人的“西洋大力士”奥皮音一事。陈公哲毕生致力于社会公益事业及武术事业,在武术界有很高的声望。刘伯群时任马来亚精武联会主席。二人分别致函澳门总督,反对吴陈比武,认为“习武之人,每生事端,不受社会欢迎。”二人能站在法制立场看问题,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来看,都代表了时代进步的意识,这是无可非议的。无奈当时慈善机构已同意比武,且己以替澳门镜湖医院及同善堂筹款的名义公布于众,并定名为“慈善比武大会”。可谓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在港澳地区及至东南亚,武术组织均属慈善机构管理。这是一个体制上的问题。吴公仪是吴式太极拳掌门,自幼随父吴鉴泉宗师习家传拳法,并得杨式太极大师杨少侯指导。可谓集杨吴二派武技精华于一身。年轻时曾供职于黄埔军校与湖南国术馆。太极拳素有“耄耊御众”、以柔克刚之说。但世人多为耳闻,并无眼见。所见诸书刊者,多为推手,并非实战,且均为师徒之间或私下所谓“切磋”,属既无规则,也无裁判,又无观众之“三无产品”,难以为训。吴公仪当时已年过半百。故消息一经传出,立即引起港澳民众极大兴趣,都以一睹太极真战为快事,竟至掀起购票热潮。而陈克夫时在而立,与吴公仪之子吴大睽相当,属少壮派,在体力上占明显优势。且白鹤拳属南拳中以凶猛与灵活并称之优秀拳种。其拳法要求“进如猛虎出林,退如老猫伺鼠”,技法上“见力生力,见力化力,见力得力,见力弃力”。其拳法独特,攻守兼备,在中国南方和港澳地区久负盛名。面对吴公仪的谈话,陈克夫指名道姓,非吴公仪不战,并称若太极拳名不副实,就请回去,大有独步港澳誓不两立的气势。他为达与吴本人比武目的竟险乎与一名公证人动手。可以想象当时吴公仪想在香港立住脚,是何等不易:背水一战,不得不战。香港,向来是冒险家的乐园,但它历来禁止公开比武。故比武地点移至澳门新花园。比赛那天,在游泳池上搭起一座擂台,与会观战民众达两万余人。下午2时巧分,澳门总督史伯泰夫妇到场。观战者除商界名流,还有著名艺员方艳芬、邓碧云、马师曾、红线女等。武术界有杨式太极拳家董英杰,鹰爪拳家刘法孟、西洋拳家李剑琴等。大会由港督夫人主持剪彩。总裁判为何贤,梁昌、梁国荣、彦光、刘法孟、李剑琴、董英杰等为评判员。
鉴于这种比赛无先例可资参照,赛前先拟了规则,如不得起高腿、不得抱摔等。别具传统特色的是吴陈二人还签定了“生死文书”,并经公证,以免不测。实战原定6个回合,每个回合5分钟。结果开战仅2分多钟,吴先嘴角挂红,继而陈鼻中拳,血流不止,只好暂停。待再次开战不久,吴击陈前臂,致陈负疼而起高腿,吴即还以颜色。裁判恐二人动真火,旋即叫停。经商议,判双方“不胜不败不和”。吴陈握手退场。具体实战情节,己有详细报道,不再赘述。
从吴陈比武的起因看,不免有言语上措词有一定刺激性引起不服的因素。但倘若单为一两句话便要立下生死状,决一雌雄,似乎给人以心胸狭窄的印象,有失武术家风范;倘若说为地盘之争,一港一澳,难圆其说;倘为一试太极白鹤武技之高下,虽然说得过去,但仍有某种缺憾。到底双方因何比武,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但是,这为时不足5分钟的实战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却是人们始料未及的。诚如叶若林先生所说,它不单为吴家太极根植港澳广传东南亚及美加奠定基础,更使人称奇的是不足5分钟的实战引发了港澳等地区几十年的武术热,并催生了一代武侠小说大师梁羽生、金庸。现在大家能看到梁羽生、金庸武侠小说及据之改编的武打影视,全仗那5分钟不到的实战给他们的灵感。可谓影响深远。从这点讲,吴陈之战的社会影响己远远超出事件的本身。从这个意义上讲,单纯地去看谁胜谁败是片面而狭隘的。重要的不是评述谁胜谁败,而是要正确地判别它在一定的历史发展中的地位、作用,给后人以什么样的启发。假如单纯从成败的角度去评论历史事件有以成败论英雄之嫌,有失公正,也不符合客观实际。吴陈比武至今已近半个世纪了。除了上述社会影响,它在中国太极拳史上还有什么意义和作用呢?我们认为它至少可以使人们对正确认识太极拳发展史、揭示太极拳技击之秘,以及如何开展民间切磋交流研究等方面得到启发,为更好地全面继承和弘扬太极拳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 Jun 17 Fri 2011 14:16
[武術]太極拳之散手如何用法 ( 陳微明 )
太極拳之散手如何用法 ( 陳微明 )
太極拳七十餘式均是散手。既有散手,何必又習推手之法?蓋太極拳散手之變化均由推手聽勁而來,能聽勁則散手方能用之而適當。若不粘住敵人,不知聽勁則用散手,亦猶外家拳之格打,未必著著適當也。
“太極拳論”云:由著熟而漸悟懂勁(著即是散手),由懂勁而階及神明。可見著熟是第一層功夫,懂勁是第二層功夫。著熟不難,懂勁最難。譬如敵人打一拳來,若不先粘住,則不能聽人勁之;不能聽人勁之,則不能或左、或右、或高、或低、或進、或退而施用散手,既粘住之後,若敵人手往上起,則亦隨之而起,即可以左手擊其胸部;若敵人手往下落,則隨之下落,以左手擊其面部;若敵人手往前進勁偏於左,則隨之向左化去其力,即可分手以左手粘之,騰出右手擊其頭部;勁偏於右,則隨之向右化去其力,以左手擊其頭部或肩部;若敵人抽拳,則趁勢向前放勁。此略言其大概也。
總之,太極之散手與他種拳之散手不同。太極拳之散手是由粘住聽勁而出。他種拳之散手是離開而各施其手腳,遠則彼此不相及,近身則互相抱扭,仍有力者勝焉。許君禹生所作太極拳勢圖解,每式之後,均附以應用,甚為詳細。餘曾叩之楊澄甫先生云:太極拳術若將散手用法加入,則更備矣。先生曰:太極拳散手隨機應變,無一定法。若會聽勁,則聞一知百;若不會聽勁,雖知多法,亦用不好。故餘所著之書,未將散手加入也。孫武子曰:知己知彼,後人發先人至。太極聽勁全是知彼功夫。能粘住敵人,彼不動我不動;彼微動我先動。彼不會聽勁,一動即跌出矣。若太極拳聽勁功夫尚不能到,不能粘住敵人,則不必與人動手可也。
- Jun 15 Wed 2011 13:36
[武術] 廖白 廖八步
轉載網路文章
若想要了解更多 廖白 老師 請至 廖白 老師高徒 Jeven liu 網誌。
武俠小說 之 內家拳天空 - 無名小站
http://www.wretch.cc/blog/jevenliu
---
臺灣的廖白先生是孫祿堂先生的再傳弟子,別號“廖八步”(八步之內對手必倒),比“英雄”裏無名的十步一殺更厲害。廖白先生是當今臺灣公開的武林第一人(世外高人不算)。廖白先生認為大陸因文革之故,在實戰武技上不如臺灣。此言惹惱了陳家溝的一位老先生,說要請陳氏太極四大金剛出面和廖白先生死相搏。
- Jun 11 Sat 2011 00:51
[武術]傳統武術的對打與發力 鶴拳 水肢
今天去老師那邊還了拳套,剛好有空聊到關於外國武術的發展。
華人到美國教武術,都可以搞得滿有規模的。
也聊到楊俊敏博士的系統。
杨俊敏_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3284908.htm
其實台灣的武術市場,是應該以這樣的方式邁進的。
一句比較粗俗的話,就是企業話。
另外一方面,就是可以有經濟來源的用心搞。
剛好也聊到以身體消閃的傳統武術對打,
- Jun 08 Wed 2011 01:30
[台灣武術]後腳發力
[台灣武術]後腳發力
上週六,剛好改了一個習慣,
想說以前練習金鷹拳打出來的力都是結構力,
也就是全身之力,
而且力從地起,從後腳起。
現在打逆步拳,原來是平轉之後,用後腳筋蹬直。
打了幾次之後,
- Jun 01 Wed 2011 13:49
[武術]Re: [討論] 傳統武術的限制
作者 peicheng (PC) 看板 peicheng
標題 Re: [討論] 傳統武術的限制
時間 2011/06/01 Wed 13:54:29
※ 引述《peicheng.bbs@ptt.cc (peicheng.bbs@ptt.cc)》之銘言:
> 作者: swort (瘸~宅~) 看板: MartialArts
> 標題: Re: [討論] 傳統武術的限制
> 時間: Sun May 29 22:36:46 2011
> ※ 引述《chcnjg (...)》之銘言:
> : 講一下另一個觀點
- Jun 01 Wed 2011 00:40
[武術]拳諺
拳谚【战略篇】-西北武术学院
http://www.xbwushu.com/html/WuShuTanTao/QuanYan-ZhanLuePian.htm
拳谚【战略篇】
发布时间:2010年01月30 点击: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攻其不备,出其不意
中土常守,刚柔如意
先退后进,蓄势察敌
- May 22 Sun 2011 22:06
「中華民國 鐵拳一百」-中正格鬥擂台
作者 peicheng (PC) 看板 peicheng
標題 「中華民國 鐵拳一百」-中正格鬥擂台
時間 2011/05/21 Sat 22:15:12
其實這個活動還滿難得的,
「中華民國 鐵拳一百」-中正格鬥擂台
只是想去玩耍看看,
當天玩耍完再寫點心得文好了。
- May 19 Thu 2011 13:52
[武術]龙口市传统太极拳研究会成立啦
传统太极拳研究会简介
2009年元旦刚过,1月2日,龙口市传统太极拳研究会就在各位武术前辈及各位拳友的期盼中成立了!
研究会以继承中国传统太极拳流派之陈、杨、吴、武、孙等各式精髓,溯本求源,不断探索研究太极拳真谛,并将个人的实践成果与太极拳的兴衰紧密结合起来,为继承和发扬我中华传统太极拳而努力奋斗!
- May 14 Sat 2011 13:01
[武術]縱鶴參訪與心得
這次南華武術週,參加了兩個活動。
一個是大哥請高雄縱鶴拳,鍾宇騰老師上來分享他的心得,
他講的拳理透撤,手法拆解分明,並且有一貫心得。
我的感覺真的是令加印證,大家說縱鶴拳是內家拳,
原來跟我所理解的太極拳的現象,是一樣的。
不用多餘的力。
而且開始是練彈性力,太極拳裡就是(手朋)勁,是一切總手。
(你要向後,其實你要先向前。)
週身就像氣球一樣。
- May 08 Sun 2011 23:43
[台灣武術]臨演人生 八大採訪記2
> 真的要跟拍電影一樣才有搞頭阿阿阿阿阿。
> 倒是晚上,寶師傅講了一些手法上的運用,
> 發擠勁在實戰中的用法,
> 還有手被封住了怎麼"起角"。
> 主要還是配合著金鷹拳的身法步法。
昨天去程氏家廟,後來又去虎科大。
跟阿凱師兄接手,
- May 06 Fri 2011 02:27
[轉錄]纪念太极拳宗师王茂斋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 筹备组名单
纪念太极拳宗师王茂斋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 筹备组名单
注:名单截至2011年4月20日,欢迎各地吴式太极拳组织(研究会、协会、委员会)之领导同志参加筹委会工作。详见《邀请函》。
王茂斋先生是吴式太极拳创始人全佑师的掌门大弟子。系吴式太极拳第二代传人,是吴式太极拳定型者之一。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他与全佑之子吴鉴泉先生在武林称“南吴北王”。他对中国太极拳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由北京市武协吴式太极拳研究会关振军会长提议,于2012年王茂斋宗师诞辰150周年之际,在北京举办纪念大会。纪念活动的筹备工作已正式启动,经各地吴式太极拳门人磋商,确立筹备活动的组织机构。
现将筹备组名单公布如下:
高级顾问:李秉慈、王洪泽、柳恩久、李益春、翁福麒、刘光鼎、战波、修占、孔庆乐、毛希丰、王云龙、郑玉庆
顾问:晏慎余、秦泗花、王梦南、张洪泗、刘玉兰、王大勇、王举兴、马长勋、李植元、钱育才、张耀忠、赵琴、高壮飞、陈兴波、张伟一、褚存厚、徐慧生、梁秀珍、王俊青、魏东振、刘培一、孙占峙
组长:关振军
副组长:张全亮、周世勤、李树峻、梅墨生、王乃昭、张志红、玄智超、李红东、张永明、纪广元、李廷海、丁立杰、陈罡、严义松、杨曼硕、于天海、张铁鹏